腊鸡肉怎么烧好吃?
“腊月风冷霜雪飞,家家杀鸡备年货” --《全宋词》 宋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腊月里腌腊肉、做香肠了,所以宋代词文中出现不少与“腊”有关的词语,如“蜡梅”、“腊春”、“腊夜”等。 在宋代文人的笔下,“腊”字出现了250多次。其中,关于“腊”的诗词达130多首。如王镃的《腊日》: “土冻阳和少人行,东风冷落不堪闻。夜深偷取炉中火,来烤鬓边霜。” 腊日的风俗在宋代非常盛行,除了杀鸡、宰畜等准备年货外,还有蒸制面食——年糕(方益昭著《舌尖上的宋潮》)。 宋朝时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饺子》中也记载:“余居京师,冬夏二季,惟购羊肉包儿吃,家人作饺子食,亦常事也。” 从南宋开始,冬至就已经有吃饺子的习俗了。 至于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冬至后初晴》中写有: “新阳后,圣节到来,又逢冬至。” 所以冬至吃饺子也有“庆祝冬至节日”的意思。 在宋朝文人墨客的笔记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风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苏轼在《东坡杂记·祭灶》中说: “京师祀灶,而吴越间古人亦如之。但此俗今废矣。然农家祀此神,而以酒糟放进碗内,浇醉而寝,谓之‘醉司命’,甚异。” 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则写道: “俗云:‘先阴后阳,先啬后酱。’故先祭灶君,后拜天地。” 这与我们现在元旦迎新的日子完全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人把农历十月作为“秋收冬藏”的开始。十月的祭祀活动被称为“秋报”。
宋朝时,“秋报”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大典礼。从十月一开始,宫中就忙着制作“先农”、“先斋”、“先啬(稷神)”、“农神”等偶像。到十月朔日,即农历九月最后一天,“四坛并设”,“各建幡幢,罗列祭品”。最后由天子“恭奠一酌”;随后还要用“太牢”祭祀祖先(见程大昌《演繁露·宗庙》)。 古人的十二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月份,它是十月末至十一月间的这段时期。从节气循环来看,冬至是在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的。冬至前后,正是古人“农事休息”、准备年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