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喝菜有什么作用?

广云凡广云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为下面的文章写一段引言,要求:生动,简洁,紧扣主旨,有吸引力

内容:一箩红艳艳的脆桃,最上面是一张俊俏的面孔,手拿着一柄竹筷,眼神略带羞涩。她身旁堆放着几篮刚刚摘下来的脆桃,而前面有一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竹喝菜”。

这位捧着脆桃的女学生被前来寻味的摄影家抓了个正着,就在1979年的盛夏。几十年后,这张著名照片的当事人成了退休教师。回忆起当年的事,杨素贞依然害羞。“看着那么好吃的桃子,忍不住就想尝尝。”她轻轻地用手帕擦了擦嘴,说,“当时,心里有点紧张。”

紧张是有原因的。那是半个世纪前的1928年,已经结婚的杨素贞跟随丈夫来到了重庆。此时的杨素贞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一次,她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征婚广告,女方的要求是“竹喝菜”。她不知道什么是“竹喝菜”,于是托人问了方知,“竹”是女秀才,“喝”是喝彩,“菜”是德才兼备。由于能识字读书,“竹喝菜”在20年代的重庆是值得夸耀的事情。杨素贞的丈夫在军队当团长,经常不在家。寂寞的杨素贞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两个小孩子身上。尽管教育条件有限,但她尽量让两个孩子享有更多的知识,给大儿子取名杨寅初,二儿子取名杨叔子。“寅初,天刚亮的时候要敲响,提醒人们天亮了。”杨素贞说,“叔子要像叔伯一样有学问。”

在以夫为天的年代,能够有自已的想法,并且付诸行动的女子实属罕见。而杨素贞这样做是因为她受到父亲的熏陶。

杨素贞的父亲杨守谦少年时去私塾读书,由于缺衣少吃,经常读着读着书就饿得受不了。老师知道后就把自己的伙食分一些给他,杨守谦才得以坚持读完了私塾。父亲对杨素贞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杨素贞肯自学读书的原因之一。“父亲临终时,让我读了杜豫《小园》诗最后一联‘力困筋疲逐物华,偶来樵舍饮香茶’。”杨素贞说,“诗很小,茶很大。”

在杨素贞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应该具有独立的思想,懂得鉴赏生活。尽管当年初中辍学,但杨素贞却给孩子灌输了良好的教育。大儿杨寅初,是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低速风洞研究的领导者之一,曾五次赴美,出任美国威斯汀豪斯电气电子公司高级研究员;二儿子杨叔子,是著名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兄弟俩从小被母亲培养喜欢阅读,家里书多,杨素贞就给他们定规矩:不能损坏书,不能乱翻书。

一次,杨叔子问母亲:“假如我们不爱书本,爱书本外面的垃圾,母亲你会有什么感想”没想到杨素贞的回答是:“那么,你们就不配做一个读书人。”

尽管教育有方,但杨素贞的生活原本不是这样。

三岁时,杨素贞的母亲去世。五岁时,父亲再婚。继母对她不好。“她不愿意我玩她的花,烧了她所有的衣服。”杨素贞说,“我的衣服经常是补了又补。”九岁时,杨素贞不得不辍学,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继母不允许我上学,说我太小,根本就学不好,只好在家帮助做家务。”杨素贞说,“虽然命运对我很坎坷,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上进。”杨素贞进入重庆师范学校,学习育婴科,四年后毕业,嫁到了杨家。

竹喝菜,又称“杜茶”。据当地史料记载,宋代大理学家范仲淹当过苏州知府,一个雨天,他在城外的树林边偶遇一道士,在茶棚吃茶。范仲淹请道长饮茶,道长说自己一生不带酒肉,吃茶即饱。并说出“竹喝菜”三字诀告辞。范仲淹不解其意,回家后让文士注释,方知“竹喝菜”即用竹笋煮粥。苏东坡曾以此为佳肴,送与参寥子吃。“杜茶”或“竹喝菜”得名于此。

杜茶在宋代已成为高档饮品,在苏州一带最为盛行。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载有“珍珠龙须羹”的配方,用笋尖、芋头、萝卜、葡萄干、莲子、山药、蜂蜜、豌豆、红豆以水煮汤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有“龙珠菜”:“(竹笋)剥竹烧汤饮,亦佳。”苏东坡的“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要想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吃杜茶的习俗,在重庆一带一直保留了下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