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到底有没有隔离作用?
这个问题,科学界没有结论.... 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讲,集中隔离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问题在于——是否所有密接者都需要集中隔离呢?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似乎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以石家庄为例,1月20日公布的《石家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以下简称“通告”)中规定,对密切接触者 “一律集中隔离”; 而1月27日公布的《石家庄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虽然仍提到了“对所有密接者和次密接者全部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但同时增加了 “对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严格居家消毒,签订居家健康监测承诺书,落实专人负责”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石家庄这个案例里,对于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开始是全隔离,后续变成了可居家隔离。 这是不是意味着,对于密接者的隔离管理,正在逐步放开? 事实上,除了石家庄之外,其他的省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我翻阅了各省公布的疫情数据,发现很多省份的本地病例中,有不少属于“境外输入病例关联本地病例”,这些病例都有一个特点——与境外输入病例同乘航班、同机就餐或共同围观……等等。 在对这些感染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往往能发现其感染的源头——均为境外入境人员。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猜想——随着入境人员的集中隔离,以及各地积极排查与其密切接触者,那些可能沾染病毒的密切接触者群体,有逐渐被筛选出来并进行闭环管理的可能性。 这其实是一个闭环——先集中隔离,再追踪密接,然后限制活动并监测阳性者,最后整个群体被封闭管控。
当然,这样的推断只是基于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能性,未必真实的存在。毕竟,我们至今不知道病毒来源,也不知道病毒变异情况,更不知道被感染人群体内的抗体水平,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如果这种推断属实,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需要修改目前的防控策略?
我的答案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普遍都采用了“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而国内一些早期暴发地区,比如武汉、北京新发地等,也都出现了通过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方式,迅速控制病情的例子。 所以,在现有条件下,集中隔离依然是一种有效策略。
但是,我们确实也需要为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做好预案——比如,当密切接触者数量过多、或者当地隔离点出现爆满的时候,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分流和管理,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