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中学是第几中学?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支援抗战、缓解国内紧缺的军火资源,国民政府将当时生产军工产品最为重要的“兵工署第一工厂”从南京迁往成都,建立国立中央机械制造厂,后又在重庆、贵阳等地设立分厂。 抗战胜利后,第一加工厂于1947年初迁回南京,原址由留宁分厂接收,改称第二分厂(后改为第三分厂)并迁至南京孝陵卫,生产多种军用和民用机器设备。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关,接管了国民党留下的众多企业,并将国营长江机电装备公司改名为国营五三工业联社,对原中央机械制造厂的车间厂房等进行整修,继续生产。 5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开发西部资源,把国营五三工业联社划归西南局领导,更名为国营西南机床厂;同时,在自贡市富台山新建厂房、购置设备,筹建分厂,生产刀剪刀片等产品,并在荣县县城东郊修建职工宿舍,安置部分员工,自此开始了荣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厂建设。 那时由于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物资极度匮乏,建设工厂所需要的钢材、水泥等各类原材料都要由国家安排调拨,建设速度非常缓慢。
到6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奋斗,基本完成了建厂任务。1965年1月,国家经委正式批准国营西南机床厂试制成功的6005型精密高速万能铣床列入国家第四套人民币防伪图纸,这是我国首台数控机床,也使西南机床厂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精密机床生产基地之一。 文革开始前,西南机床厂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8人,职工人数达到4843人,累计生产机床设备3.6万台,刀剪2.6亿片。 随着工厂的发展,1969年国家冶金部决定在原西南机床厂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第四冶金工业总公司,对外称 “七二一”钢厂,作为新兴的特大型冶炼加工企业入驻四川。
从此后十年间,该厂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先后开发出冷轧板、热轧板、镀锌板等系列产品,满足航空、汽车、电子、轻纺等行业的需求,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好景不长,进入8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产业调整政策,淘汰落后产能,该厂因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弱而逐渐被市场淘汰,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为摆脱危机,1995年该厂引进台湾华新塑料有限公司资金和技术,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华新荣昌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精密注塑机和模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 通过股权置换,2005年后台湾华新塑料有限公司退出,荣昌塑机全部股份由香港华新集团收购,企业注册资本金增加到425万美元。 近年来,虽然荣昌塑机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但受到互联网+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外客户纷纷减少订单,企业生产经营再度面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