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可以挂侍女么?
古人讲,“君子不可终日不读易”。其实这句话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士不可以一日不读书”。易者何,易经也。儒家六经之一,上古之书。 为何说士不可一日不读书呢?且看《礼记·玉藻》中的一段记载:“士见天子,执圭而朝……士闻君命,既受命于君,坐而稽古,君至,揖,而后起。君言其故,臣下其志,君命其礼,然后行事。盖言必有证,故曰‘立则见其参’;志有所在,故曰‘坐则见其拜’;行则有常,故曰‘跪则见其屈’;止则有度,故曰‘伏则见其俯’;色则有貌,故曰‘拱则见其揖’;言则有章,故曰‘拱则见其谏’。此之谓礼仪矣。”(译文:上朝的时候,士见到君主,要手捧玉圭拜见,如果是冬天,就站在一旁让君主先走。等君主走了以后,自己再行鞠躬礼。如果君主问什么话,要先奏明依据的道理,然后再答复。站着的时候,要像“参”那样恭敬;坐着的时候,要像“拜”那样有礼;跪着时,要像“屈”那样虔诚;趴着时,要像“俯”那样恭敬。说话要有根据,像“拱”那样有礼貌地提建议。)
古时的文人士大夫们,确实是天天都要读书的。因为不读书就不配称作“士”了。所以司马光才会在《训俭示康》里教育儿子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只能做一介白丁。 我们现代人和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自己是否还是读书人这个阶层了——至少心理层面是这样的。因此也就不必再像古人那样每天孜孜以求地读书。但我们还是要学习的,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天天捧着书本读才是学习。比如你可以看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听听著名历史学家钱穆、顾颉刚等的讲课录音,这也是学习。你甚至可以去考个驾照,学一门手艺,这也是学习。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古人还有一个特点是“读死书,不读书”。就是说古人虽然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书。这里的“书”指的是纸墨书写的经书史牒之类。他们更热衷于“诵”,也就是背诵。为什么要背诵呢?因为古人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乾》),书上的文字是不足以完全表达思想的,而背下来就能让自己接近真理。
现代人是没有这种苦恼的。因为我们不但有充足的书本可供阅读,还具有强大的搜索引擎,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我们不需要像古人那样,面对有限的文字资料反复咀嚼,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信息,也可以很轻松地抛弃信息。 然而现代人的问题是人云亦云,不知道该信任谁。古人也有这个问题,但他们相信“道”是存在的,真理是可以发现的,只是他们找不到而已。因此他们才会想尽办法去读书,哪怕“头悬梁,锥刺股”也要达到“凿破混沌”(《礼记·中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