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代表哪些物品?
《尚书·洪范》:“土曰稼穑,作万邦坤载”。注:稼为谷之名,稷亦谷也,二麦三豆附焉者,言五谷种有此六,大稷为首。 《周礼·大司徒》:“掌建邦之土。”郑玄注:“土,谓土地之美恶及所宜生产若五谷、六畜。” 《管子·轻重篇》:“凡立国用土,王事八宪。”尹知章注:“土,谓地之所生。” 汉代学者从五行学说的理论出发,把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类,即所谓“五方”“五木”“五兽”“五虫”“五金”等,并认为每种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如《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德而治四维;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肃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这里,东方属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因此又称“甲乙”等;南方属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西方属金,具有肃杀、收敛的特性;北方属水,具有寒冷、向下渗泄的特性;中央属土,具有培荫、承载万物的作用,因位置居中,故又称为“戊己”。 古人还认为,每个季节都对应着一个方位和一种颜色,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四时五色”说,即春天属木,颜色青色;夏天属火,颜色赤色;秋天属金,颜色白色;冬天属水,颜色黑色;四季末一个月(立春至惊蛰)属木,颜色青色。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作为土木合成的“土”,无疑是一种兼具阴阳两性,滋养四方,覆盖四时的最和谐的物质。所以,人们给土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在医学方面,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外络于四肢百骸,内聚于丹田气血,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虽然最主要的结构是气、血、津液的运行,但赖土的承载、化源之功,才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脏腑功能失常,土的生化之源就会受到干扰。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器也,此五官者,窍也。九窍者,气口也。”后世医家多将脾胃的功能视为土的功能的代表,并从中引出“药食同源”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