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五行属于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曾经在另一回答里详细写过 这里简版再现一下 首先明确一点,《百家姓》的编排方式是按姓氏读音来排的,也就是古音来排的,这点和今天的普通话拼音或者粤拼完全不同。所以“赵钱孙李”中的“孙”读作[suŋ]而非[soːn]。而“周吴郑王”的“王”读作[uɒŋ],“朱秦尤许”的“许”读作[xuː]等等…… 如果按照这种古音来排的话,那么整个《百家姓》就可以排列成一首长一点的古诗了。比如: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楚魏 贾宋邱黄 陶姜辛袁 顾孟诸罗 韩杨朱秦 尤许何吕 张孔曹严 华鲁李邓 王范史唐 姜谢莫曹 梁戴吴姚 谭段甘左 乔石章邱 郝邬安万 夏钟徐莫 叶童柯余 蒋沈韩曹 郝邬安万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人根据当今口语的读音来推测姓名用字,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得到历史认同的。如“朱秦尤许”的“秦”字,在今天的粤语中读作[kɔːn]、吴语中读作[ʔɔ̃ːn]或[kə̃ːn];而在普通话中则读作[qín]。因为广东人的名字多是取本地方言发音,而客家人多取客家话发音。
不过虽然“百家姓”按姓氏读音排列,但其中很多姓氏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其读音也各不相同。同一个姓,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行里。如: “赵钱孙李”之“赵”与“朱秦尤许”之“朱”; “周吴郑王”之“周”与“丘贺耿庄”之“丘”; “冯陈楚魏”之“冯”与“房费仲衍”之“房”等,皆属此类。这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姓、氏族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受儒家礼仪道德的影响。古人很看重自己的姓氏,不仅同姓不会通婚,就连姓相同而氏不同的两家人也不会通婚——因为氏是用来别婚姻家庭的,而姓是家族血统的标志。
如果两个人因为某种原因离婚了(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那么他们再续弦(娶第二个老婆)的时候,一般要选择同一姓而不同氏的人家女儿,以保持家族的纯洁性。 同时,古人还认为同一个姓,其祖先很可能都是同一个先祖。因此同一个姓,即使姓氏不同,也不存在通婚问题。当然,如果异姓联姻了,那也就没这些讲究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姓的人群,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不混浊,在选配偶这件事情上,他们是极其谨慎和讲究的——甚至大于同姓人群内部的不同氏者之间。然而这样的讲究和谨慎却并不适用于异姓人群(注意:我是说人群而不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