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官员多少?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地位特殊,行政级别高于一般省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称“中央人民政府”,2008年改革后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共设置了55个部门,其中直属机构36个、组成部门19个。目前国务院共有部、委、署、总局等部委行署室26个,正部级单位26个;除了中联办外,副部级单位7个。
按这个数据计算,当时平均每个省区政府只有不到五个部门,作为一个地级市,大多只有一个厅局级单位的编制(当然,一些地区的厅局级单位可能有两个甚至以上)。而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却分别有了将近一千和五百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
今天北京有37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而天津有31个,河北有36个,山西有36个……即使与相邻的河北省相比,也是天津的政府部门和单位最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急剧膨胀的结果,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企业退出市场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承担过去市场和企业所承担的任务。因此就需要建设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实行越来越全面的计划调控,开展越来越广泛的市场监管,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宏观调控……这些都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财政开支。随着政府的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也迅速增加。
据《北京统计年鉴》(2013)显示,1978年北京全市的财政收入为18.9亿元,而到2012年时已经达到了8465.9亿元。44年增长了441倍!同期财政赤字也从当年的4.6亿增加到2012年的6888.2亿元,增加了145倍。而这还只是官方的数据,如果算上非法的和隐性支出,则更加可观。
一个政府是否运转良好,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其运行的效率如何,即同一时期内完成指定工作量所耗费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小。经济学上把每付出一单位劳动(人力、物力、财力)所能产出(取得、达到)的经济成果叫做生产率,它是一个衡量效率的重要参数。
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北京建设成本的不断提高,政府运营效率持续降低。以民生为例,按照规划,北京市177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相当于现在每年要建成近300万平米。以每套住房基本装修为标准,仅建安费用就达7000元/平方米,每年的建筑量就相当于1万多台挖掘机同时作业!如此巨大的投资、如此繁重的工程建设,其运行效率又有多少呢?恐怕非常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