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运动是什么?

山林生山林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市场经济发展体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它是行政命令主导型的制度安排,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调动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上,而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结果导致宏观调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效率不高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克服这些弊病的努力过程。 首先,我们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极大激发了企业和人们的创造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了“摸石头过河”式的制度创新。 第三,我们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活力。同时,我们也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我们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由过去的按劳分配为主转变为按需分配为主,建立了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通过深化改革,收入分配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总之,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强。

白昕彤白昕彤优质答主

中国改革运动是指晚清期间以“康梁”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标,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爱国、自强运动,它主张“光绪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场运动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以后的维新运动吹响了号角。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是这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是这次维新运动的主倡者,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到处奔走呼号,上皇帝书,请设议院,力行新政,组织学会,宣传新法,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抨击封建顽固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康有为的推动下,1895年春夏之交,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1300多人联名上书,对《马关条约》提出激烈抗议。从此,掀起了改革运动,拉开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在康、梁的推动下改革运动逐渐展开。1895年8月,“书生领袖”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之后,中国各省纷纷兴起学会和学堂。一些具有初步改革思想的地方官僚也暗中伸以支持,维新势力逐渐壮大。与此同时,顽固派同维新派展开激烈论战,双方在要不要改革封建制度、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在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要不要向西方学习等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正面交锋。维新派坚决反对封建顽固派的一切主张。

面对列强再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联合朝中官员,于1897年12月上书呼吁变法。次年元月,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表示“变法之诏,三令五申,誓不食言。”在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了一场以改革中国近代政治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百日维新”。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并得到光绪皇帝信任,此后,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宣布戊戌变法。4月,总理衙们内设农工商总局,设京师大学堂和国家图书馆。颁布《官制通议》、《进士馆贡举条变通》等科举改革法令。又设矿务铁路总局等经济机构,改革官制、裁汰冗员。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改革运动达于顶点。

但由于维新派急于求成、缺乏实济和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缺乏警惕,结果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百日维新”遂成为夭折的改革,历时103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反改革政变,幽禁光绪皇帝,大肆斩杀改革势力,其中谭嗣同、林旭、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刘光第6人于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 execution斩首示众,史称“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还下令解散康有为等维新派主掌的改革团体和机构,废止改革政令。改革运动遂被镇压而失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