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五行是什么意思?
《史记》记载,舜“举八元(即伯夷、夔、龙、晋羌、伯益、皋陶、契、羿等八人),使主神;举十有二牧(即十一个州的州长和一个牧神),使相民(管理百姓),以揆百事”。这里所说的“八元”“十二牧”都是佐理政事的官职。“五方”就是东、西、南、北、中的方位。“九畴”是指九个方面的治国办法。 这些记载说明,至迟从舜禹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代表四方和五方的氏族部落,他们既是军事酋邦的成员,又负有管理民事的职责。这些负责管理的部落在各自负责的区域内享有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
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尧舜禹时代所建立的这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加以继承和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政体,称为“邦国”或“邦郡”。在邦域之内,天子与诸侯共同负责民政和军事两个方面的职责。天子直接管辖的京畿之地实行的是小邦制的行政体制——邦内设立六乡,邦外设立六遂。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天子与诸侯有权参与祭祀天地、祖先,而没有资格过问民间的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周天子与诸侯国君之间的义务是通过“贡赋”的形式实现的——“邦国”之间的土地、人口与财物的所有者和支配者属于同一人。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名义上仍是全国诸邦的最高首领,但实际上邦国之间实力平衡,天子权威下降。各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普遍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并大力培养私家武装势力。战国后期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一国独大,其他诸侯国力量式微。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后率先在邦国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史称“秦始皇统一中原”。 当然,帝国的建立并不单纯依靠秦王的雄才大略,还得利于商鞅变法和秦国的军功爵制传统。前者将国内所有民众都纳入户籍制度进行管理,使得政府可以随时调动分配各地的资源;后者使得秦军的战斗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战场上以命相搏,从而在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