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2为什么这么高?
M2确实很高,但相比1978年还是要低很多了,如果考虑购买力平价,就更低了。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计划经济,货币发行量是由财政赤字决定的(财政向人民银行借钱);改革开放后,中央银行的职能逐步确立,有了自主权,但是发行的货币大部分以信贷的方式贷给了企业,只有很少一部分给政府用于财政支出,所以广义货币的量其实主要取决于企业贷款的数量。企业贷款又受制于银行信贷规模,而银行信贷规模又由宏观调控目标决定——一般来说保持货币供应量(M2)增长高于GDP增速,因为后者反映的是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前者则意味着超发的货币。
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约为9.5%,其中工业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4.1%。也就是说,当时GDP的增幅接近一半来自于工业部门,而工业增长又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工业投资/GDP的增幅经常超过2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大约60%以上是资本品的投资,而这些资本品的供应方主要是国有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的盈利还是亏损,它都要先向人民银行借款(融资),然后才能购买设备进行生产。
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来说,广义货币的发行实际上就是银行信贷的扩张,这种扩张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因为它既带来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就业增加。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增发货币的做法所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最明显的就是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通涨,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加大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来收缩银根。但从2009年起,这些工具的调节效果都有限,于是人民银行开始采用基础货币乘数的方式来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和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价格稳定。这是央行的首要目标,也是宏观经济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如何设定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稳定程度被称为通胀率),以及如何在调控过程中避免通胀与通缩,这就是所谓的“逆周期”调控政策。
第二,总量供给。包括货币量和贷款规模的调控,这是央行实现价格稳定目标的关键手段。当然,这里的总供给并不是单纯指市场上的货币数量,同时也包括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如税收、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第三,结构调整。这主要是针对社会总体供求关系进行局部调节,即通过刺激某些领域的需求来抑制另一些领域的供给,或者通过减少某些领域的供给来促进另一些领域的需求。当然,结构调整是在保持总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 中国自1995年实施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的作用在于发现资源的价格,并通过价值规律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价格是政府定的(比如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等),而不是市场形成的(比如石油、金属等),这种价格形成机制导致了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的扭曲。一方面,大量的资源没有被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地方;另一方面,微观主体没有尽力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效率,而是花费巨资寻求政策优惠,这也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并增加了政府的调控难度。所以,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