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是用不了了吗?
8 月 4 日,一则高校贷款还不了的公告出现在网上。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由于国家金融政策调整,暂时无法获得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新生续贷资格。学校已经向上级部门汇报,正在寻求相关部门支持,争取尽快恢复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新生续贷工作。 ” 这则公告的发布,引发了网友的普遍关注。因为近年来的高校贷款风波不断,曾经也有多所高校因无法还款而倒闭。人们担心,如果高校因为还不起贷款而身陷危机,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7 月 31 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郭鹏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教育财务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教育系统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大力推进高校贷款工作。要完成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办理完成高校资产清理、高校“销号”等任务。以实现到 2020 年 8 月 31 日基本解决高校土地资产清理“后半篇文章”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高校土地资产监管,大力推进高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等重点工作。此言一出,质疑声四起。很多网民认为,现在高校贷款形势正在恶化,很多大学根本无力偿还贷款,这时候还鼓励高校贷款是不负责任的。
高校贷款困境已持续数年。早从 2012 年起,中央就已发现高等教育投大过于出,大学负债现象普遍,资金运转困难,并叫停各大学盲目贷款。为此,教育部制定《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加强对高等学校会计管理的意见》,欲加强高校会计监管,让高校经济活动透明化了。可是,透明了 6 年,高教领域的问题反而更复杂了。
许多高校把教育部的文件称之为“会计审计改制的通知”,将学校和医院的会计制度分开;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并接受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加强对高校主管部门的会计监督;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真的负责。这些整改的要求,的确让高校的经济活动更透明了,但是对欲欠债不还的某些高校却没有任何威胁和约束力度。
高校负债,最初始的原因,都是因为高校大规模扩张所致。在 2000 年左右,高校扩张现象严重,很多大学争相扩建宿舍和新建校园。据媒体披露,上海一所三本院校,10 年时间就盖了 20 幢高楼,耗资高达 75 亿元。这些高校,有财大气粗的,也有“捉襟见肘”的。后者为了填埋建设资金“缺口”,宁愿负债也要发展。
当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减少,而高校发展又需不断增加,那么“借债”自然成了大学发展的最佳选择。于是,高校不断向上级部门打报告、争取建设资金,同时,要求地方和部门提高生均拨款标准。这些招式,最终致使高校负债累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的高负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不健全有着莫大的联系。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谁办教育谁投资,谁投资谁拥有教育资产。然而,现行国情下,大学办起来了,就具备了社会法人资格,便有能力去融资和举债了。于是,高校就获得了贷款的资质,开始了滚轮式“借贷游戏”。
这些游戏规则,无形之中催生了高校通过举债建设来实现发展的浮躁心态。而且,只要学校仍在扩张,这一现象就不会消失。同时,近年来,地方非211和独立学院对学位房的热切需求,也迫使高校靠贷款快速扩充宿舍。这些贷款,大多是以学校名义投入建设,属于“隐债”。
高校债务,有短期和长期之分。长期债务,一般是校办企业产生的债务,或学校建设与发展产生的贷款。这些债务的年息较低,一般低于 5%。但短期债务,一般是学校购置电脑、桌椅等需要的费用,年息则高达 6%-8% 以上,有的甚至达 10% 以上。
短期债务,本质上是学校的不合理开支。高校欠债,最终遭罪的还是学生。这些债务最终都需要学生来偿还,只不过当前“隐债”转嫁到了下一届学生身上罢了。一些大学所谓的毕业“还贷款”,不过是将债务风险转嫁到了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