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行业有哪些?
虚拟经济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类经济现象的统称,这些经济行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次,目前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定义还存在着分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微观还是宏观、计量或是非计量)去定义虚拟经济时所得出的结论是相差甚远的。本文所讨论的虚拟经济概念的定义并非严格定义。 最后,既然没有严格意义的虚拟经济定义,笔者在这里也没有必要给出一个严格意义下的虚拟产业范畴了。不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研究者们在界定虚拟经济概念时所考虑的因素以及据此进行分类的情况,这对我们理解什么是“虚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通过回顾和梳理有关虚拟经济的文献,并以此为基础来阐述什么叫做“虚拟”,所谓的“虚拟”到底是什么。 为了更精确地检验金融资产价格是否反映了所有的相关信息,Bachelier (1900) 假设投资者对资产价格行为的全部信息一清二楚,并且完全掌握计算的风险模型,从而得到了资产价格随机走长的预测公式。然而,投资者并不是全能的上帝,他们无法控制事件的发生,随机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概率理论体系。于是,基于这一前提的资产定价模型便产生了内在的不确定性,进而得到的解也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果便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大大增加。
Merton(1974)引入了期权的概念,并通过动态规划的方法给出了期权价值的解析表达式,只要知道了期权的执行价、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期权的无风险利率和到期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期权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期权的市场价格,它是期权持有者因持有该期权而拥有的实际收益。 Merton(1973)提出了“市场均衡”的概念,认为市场必须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进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这种“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因为交易者是根据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来做交易的,他们的预期必须不断修正以反映新的信息。
随着对期权及其定价方法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期权实际上反应的是交易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可能是由交易者的个人偏好决定的。期权的价值其实是由交易者对其未来行为的预期来决定的。如果某个交易者认为他在未来某个时刻有购买某项资产的愿望或需求,那么他必然会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加上一定的溢价来购买这项资产,而这个价格加上溢价的多少就取决于该项资产的交易者个人偏好。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同一项资产而言,由于其交易者的不同,其价格是不同的;反之,对于同一交易者来说,其对不同项目的偏好是不一样的,其付出的价格也是有差别的。所有这些交易者个人偏好的差异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人们对信息的反应(及时与否、强度如何)有差别;其二,人们对未来的决策是有选择的(如风险规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