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名宿什么明?

时舒珊时舒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85年, 袁伟民上任国足主教练,这一年他37岁,正是当打之年。他上任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清理队伍,将一批老队员清理出队;二是大胆起用年轻队员,在1986年的世预赛中,徐根宝率领的一批年轻人首次亮相并迅速成为主力,这支由老将带新人的队伍最终出人意料地取得了胜利。

当时的老队长朱广沪(后来成为中国男足第一任主教练)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们的战术素养、技战术能力还比较差,全靠一股拼命的精神气,每场比赛我们几乎都是踢得最累的一支队伍,但往往能拿到分数。”

袁伟民的“以攻代守”“主动求战”的思想和以前国足的“以防守保平”的思想大相径庭。他率领军团在1985年和1986年间连克强敌,先后击败了沙特阿拉伯队、乌兹别克斯坦队和泰国队等亚洲一流球队,夺得1985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冠军,同时也打破了外国足球队对越南地区球队的胜利纪录——此前中国队对越南队从未取得超过1976年2比0的胜利。

袁伟民执教时期的中国队最大比分是1988年奥运会预选赛上创造的4比0战胜中国香港队的记录,而小组赛阶段中国队曾一度7-0获胜。虽然这一时期中国队在世预赛的战绩为5胜3负,但在整个亚洲足坛的影响力已不容轻视。

随着老一代国脚的退役,90年代初期,我国足球步入低谷,1992年到1993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足球连续遭遇败仗,人们甚至习惯了以输球为目标的“战略犯规”。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媒体面前,他便是曾经的国足主教练袁伟民。

作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世界顶级联赛经验最为丰富的教练,袁伟民受到足协的重视并不意外,而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的“反败为胜”的理论。在那时,中国球员身背巨大的思想包袱,每次比赛前都觉得自己是“客”,无论主场还是客场总是抱着“少丢球”的念头去完成比赛。这种思想让球员们在比赛中束手束脚,不敢发挥实战水平,而袁伟民正是要破除这样的心理魔咒。

1993年至1995年期间,袁伟民三度担任国足主教练。在此期间,尽管国足在世预赛中的成绩有所起伏,但袁伟民的反败为胜理论却逐渐为中国球迷所接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