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五行中属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以前没有听说过。 不过既然有人问了,就简单说一下吧! 五行的“行”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走之”底部的“止”,上面部分像是“高”“升”的“髙(gāo)”,合起来像人在跑步。所以五行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行进、运动”的意思。 所以五行的“行”属于象形文字,是象形文字中的“会意字”。 由于“行”字在古代还有其他的书写形式:或作“𠔏”;或以“亍”代替一横——即“⾏”;还有的将一横变成两段,写成“⺼”等。这些异体字今天都被认为是错别字了,应该在正式文字中使用规范字。然而古代有些书籍的印刷错误却是这样的:将“行”错抄成“程”,或者错抄成“修”,这种错误现在也被误认为错别字,应该改为正确汉字“行”。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将以上的异体的和错别字一一改正,那么五行对应的字应该是“彳”。但这个“彳”字又是什么含义呢? 这个“彳”读chì,属于单一结构的简化字,意思是“小步快走”,这里指代的是“行走、步行”。于是,五行就可以理解为五种行、五种走路。 但这样解释的话,好像又感觉有点不对劲……因为中医理论里,金木水火土并没有像“行”一样进行运动,而是静止不动的啊! 难道是古人用词不当?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个人认为不是古人用词不当,而是古人思考的方式有问题,他们没有想到或者说忽略了一种情况:金木水火土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它们其实是有形的实体。例如,金属器皿,木材桌椅,水液体液,火焰燃烧,土壤石块等等,它们都是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表现形态。而这些有形的实体,又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因此古文字学者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参见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常识》352页)。但中医理论中所说的金木水火土,却是指这五种性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它们并不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实体,而是一种运动的规律或者说是本质体现——即“五种不同性质的运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金木水火土不仅是可感知,而且是可感知的:如“酸”“苦”“甘”“辛”“咸”“燥”“湿”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不同性质所发出的信息反馈。
中医所谓的金木水火土,是一种动态的,有规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而不是静态的客观存在物。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大自然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五大基本属性在不同方向上的分类描述,是人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对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后形成的医学概念。它既包含了自然界实体的金木水火土,也包含了自然界微观的物质金木水火土,也就是说它们既是物质也是功能,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