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姓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本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尚书·洪范》有如下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此处的五行指五种物质,即水、火、木、金、土。而其中的相生相克关系则被解释为自然界现象的变化规律及人伦关系的准则。 关于“五行”的起源甚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天人相应思想;至西周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学说,主张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包括宇宙间各种现象都按照一定的规律交互变化,这种规律叫做“五行”或“五事”(见五行家)。因此以“五行”来命名五类事物的性质特性便成了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认识论。
在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把阴阳五行的观点吸收到儒家思想中来,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一。此后,随着道家内丹修炼术与佛家的传入,五行又被运用到养生、命相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由于古代人们将世间的一切事物均归纳于五行之中,因而使得后世的人们也往往借用这古老的哲学概念来说明一些新的事物,例如中医的理论体系就常常使用到五行。 在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者的功能活动;五味是指辛、酸、苦、甘、咸等五种味道;五色指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等等都是依据古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建立的具有抽象功能的范畴。它们既是物质存在的形态,又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外在表现,更是人体器官机能的基本特征。 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五行学说来概括说明。五脏之中任何一脏的功能都同时受其他四脏的影响和控制,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他四脏。这就是所谓“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也有其相生相克的关系,如心属火,居人体血脉之上;肺属金,主气司呼吸;脾胃属土,为生化之源;肝属木,藏血主疏泄;肾属水,主水纳精。五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互为制约。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木生火,即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火生土,即心(火)温暖脾胃(土);土生金,即脾胃(土)滋养肺(金);金生水,即肺(金)清肃下降,助肾(水)藏;水生木,即肾(水)之精微不断滋养肝(木),使肝藏血功能正常。如果这种循环障碍,就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中医认为,人体的病理变化常表现在五行相生相克的乘悔关系中。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许多药物的药性作用是通过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实现的,其中部分药物的药理属性正是利用了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举例说明吧——黄连、吴茱萸,一寒一热,既入肝胆心经又可治疗寒热互结之症;黄芪益气健脾,可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当归补血活血,常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症状的治疗……这些药物配伍使用的临床意义都可以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给予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