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叫王君?
王姓是大姓,目前排名第八位,人口非常多,而“君”字又是非常传统的姓氏用字之一,因此重名率是比较高的。不过名字是一个人独特的标记,很多人虽然名叫王君,但性格、相貌绝不相同;同名同姓的人虽然外表相像,性格却往往大不一样……这就是姓名对每个人具有的不同意义和作用。
我查了一下,目前主流的姓名统计网站都没有收录“王君”这个名字的数据,所以并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和自己同名。 然而,名字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一个吉祥的好名字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而且也影响到了这个人的一生。 比如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粲(cǎn),名字的“粲”字就是漂亮的意思!后来王粲因为名字很漂亮,而受到太中大夫许靖的赏识,于是被举荐给了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并被加官进爵。 还有唐朝大臣魏征,本名“直”,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才改名为“征”。唐太宗即位后,曾询问过魏征的原名,魏征回答说,臣的名字是“直”。接着太宗就说,人们不是都说你改名了吗?魏征笑着回答道,臣改名“征”是因为皇帝名字中有“征”字,如果皇上召见,而臣的名字里有“直”字,岂不是犯了帝王之名吗?真是聪明的回答!
古人起名是很讲究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对孩子最深厚的希望和对未来最美好的祝愿。 你我他她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你想听听自己的故事吗?
姓名是指人所专有的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人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构成。姓开始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氏族称号。原始人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姓,后来在生产过程中,有同类繁衍的需要,人们开始意识到近亲通婚会造成生理上退化,于是产生了族外群婚,并以图腾作为族名,作为性征,以表示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区别。当时,原始人并不懂得性征,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而图腾作为本氏族女性的生殖器的象征。后来,又把象征生命之源和繁衍之力的动物、植物、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刻写在本氏族成员的肢体上,标在居住地、活动区的周围,这就是原始人氏族族徽的萌芽,也是姓的滥觞。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语言和文化等与汉族趋同,被同化为汉族,从而使汉族在地域上和人口上成为我国第一大民族。但是,由于民族融合过程的久远和复杂,以及封建王朝和地方政府管理、统治少数民族的需要,使某些少数民族的成员在姓氏上仍沿袭着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一些特殊形式的姓氏。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除了汉族和一部分少数民族人使用单字姓名外,绝大多数人使用双字或多字的复姓。我国的姓名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五、六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以国名为姓氏。
以封地名为姓氏。
以居处地名为姓氏。
以职官名为姓氏。
以技艺为姓氏。
以排行为姓氏。
以祖字为姓氏。
以谥号为姓氏。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而成的。
以上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的来源,其中最多的是以居处地名为姓氏的,其次是国名和封地名为姓氏的,如文、武、成、献、昭、庄、穆、宣、章、惠、康、德等古代皇帝的谥号都成为了姓氏,再次是排行为姓氏的和祖字为姓氏的,以技艺和职官为姓氏的是比较少见的,但以少数民族转化而成的姓氏则比较普遍。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兄弟民族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而转化为汉族,并保留了具有本民族语言特色的姓氏,如“关、尉迟、宇文、南宫、慕容、东郭、欧阳”等都是典型而常见的复姓,还有“木、林、禾、米”等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一字姓等等。还有以动物、植物和器物为姓氏的如:马、羊、龙、虎、花、杜、柳、车、牛、李等都是常用的姓氏。总的说来,使用人数最多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其余依次是刘、陈、杨、黄、吴、朱、周、徐、孙、胡、赵等。使用人数最少的是单字姓:钮、亓、扔、钭、诎、睢、璩、邝、亓、庹、迮、迮、芮、缑等。至于复姓,使用的多的是欧阳、上官、司徒、皇甫、诸葛等。据最新资料确认,中国现行的通用和停用的姓氏共达4490个。姓氏以民族来分,汉族姓氏有3910个(占87%),少数民族姓氏有580个,其中蒙古族姓氏114个、满族姓氏92个、回族姓氏92个、壮族姓氏62个、彝族姓氏50个等。姓氏以地区来分,用得最多的10个姓氏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吴、朱、周,这10个姓氏的使用人数占全国人口的45.9%,南方占52.7%,北方占39.1%。另外,以居处地名为姓氏的情况,北方多于南方,停用的姓氏也是北方多于南方,使用人数少和只在地方一带使用的姓氏是南方多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