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哕属于什么?
五行学说最初见于《尚书·洪范》,认为天地之间有五种物质,即“水木火土金”五行; 后来发展到了汉代,出现了“五德终始说”——汉朝的董仲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帝等联系起来,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并且成功套用在了西汉政权上(汉武帝喜欢这一套)——这就是后世“五行”最标准的解释和传播版本了! 而其中水主智,火主礼,木主仁,金主义,土主信,正好对应了“五德”中的“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和“土德”,又因为西方属金,所以“金德”对应的是“西方”,同理推得其余四行对应的方位。
而在黄帝内经中,则将五行分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是基于八卦而来的五行描述,比董仲舒那套更生动形象些,但传播性就差远了…… 到了唐代,孔颖达等人编撰《周易正义》时,将上述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形成了现今人们见到的“五行”概念——即:金,木,水火土。 从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这个极简版的五行概念应该是出现最晚的,但却是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
而到了宋代,苏颂著《礼记注疏》时,进一步明确了“五行”的概念——“五行之数,谓之五行,谓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就是现代数理科学中的“五行”,这种数字的排列组合确实是神奇,因为无论你怎么组合,都有相生相克的道理蕴涵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