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冠生园董事长是谁?
1932年,老上海人李升宅开办了“同德源”南货店; 60年后,李的家传企业——上海的“冠生园”因发霉变质而成为全国“十大打假典型”之一; 再过60年,他的孙子李铭在接手经营“冠生园”后,让这家老字号成功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活力; 而现在,李铭的儿子李锋接棒,开始谋划将外祖母家的旧宅地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艺术为一身的创意园区…… 李家与“冠生园”结下的不解之缘,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上海滩流行的是“三北”粮食加工企业(指北方人在沪创办的粮行),因为资本雄厚,生意做得很大。他们一般不自己做零售生意,而是将米、面、油批发给杂货铺和南货店。 “同德源”就是这样一家小店,老板姓李,是宁波人,在上海做棉花、粮食等生意。由于经营有道,加上生意规模不算大,所以利润也比较可观。
不过,让“同德源”名声大振的却是另一项产业——自制点心。 那时候,上海人的早餐有吃粥、泡饭的,也有买油条、糕团的;中午有一块五毛钱的套餐,晚上则多选择到大酒家吃晚饭。
但不管是早中晚哪一餐,上海人都习惯买一点自制的点心当零食。于是,“同德源”就专门制作各类花样繁多口感极佳的糕点出售,尤其受女孩子喜欢。
为了延长保质期,商家想了不少法子:将糕点分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然后用纸贴上一张标签,写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再贴上价目表,售完即止。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同德源”制作的各式点心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每天来买点心的顾客络绎不绝。 有生意就做嘛,管他是不是“三北”人呢!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同德源”已拥有员工50多人,资金近千万,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厂”。
然而,好景不长。1962年底,因原材料紧缺,国家开始严格控制食品加工行业。
到1964年以后,“同德源”的资金被全部没收上交,成了国有的集体企业。虽然生产经营受到了极大限制,但毕竟还保留了下来。 直到1978年以后,“同德源”才重新取得企业的自主权,并且逐渐恢复生产经营。
1983年到1984年间,“同德源”推出一款新产品——香菇菜包,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随后又推出肉饼、虾饺等精品,成为当时上海数一数二的食品工厂。
可惜好景不长。1994年初,“同德源”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负债累累,资不抵债,最终宣告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