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是什么生肖?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定公六年》,原文是“群公子之中,唯昭公率诸侯之事,故曰'苟延残喘'。”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天下诸侯各自为战。鲁国国君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夹谷,商议共讨楚国。但这次会盟实际是鲁国主动发起的,目的是削弱齐国力量、扩大鲁国影响力。因为如果齐楚结盟,齐强楚盛,鲁国必然被夹在中间受气。所以鲁定公不惜委曲求全,以大国身份对齐景公行臣礼,让陈司祭宰牲设祭,亲自为齐景公斟酒,还派兵护送齐景公回国。 虽然鲁国使出浑身解数,却仍无法阻止齐楚联盟的成形。正当鲁定公感到沮丧之时,齐景公突然提出一个让鲁国君臣大喜过望的建议:“鲁侯,您要是真心想与我结盟,何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您心里有这事就行了,您何不把盟主之位让给我呢?” 鲁定公一听,差点没给齐景公跪下:“若是能为尊王攘夷尽一份力,寡人愿将盟主之位让与阁下。” 这下轮到了齐景公吃惊了:“鲁侯这是答应结盟了?” “自然是答应了!”鲁定公高兴的回答道。 这次会盟后,齐国果然与鲁国结成了同盟,共同打击楚国。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鲁定公是个很有计谋的国君。但他死后,鲁国大乱,内争不断,国势日衰。到春秋末年,甚至出现了“三桓争政”的局面(三桓指鲁国三个贵族氏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左传 • 哀公五年》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 公父文伯的母亲去见季平子(季孙氏执政大夫),说:“我听说君主死了,太子应该继承君主的位置,现在君主任劳病了,太子的位置应该由他父亲季孙氏来坐。我听说君子不怕死,而是怕活着受到耻辱。今君有病,太子不敢犯禁,我作为母亲的怎么能不忧愁呢?” 季平子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母亲的话置若罔闻。
后来还是另外一位大夫士文伯劝季平子接受母命,说他如果坚持不接受,就会遭到指责。季平子这才答应下来。可是当他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又反过来斥责季平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没有给自己争得荣誉。季平子对此哭笑不得,只好又同意母亲的意见。
这真是应了那句俗套的话——“孝顺的子女给老年人带来无尽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