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五行属什么?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存在“五行”的说法。 这种观念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各种事物都可归入这五类之一;同时也把人体器官、生理功能、生理状态等划分为“五体”“五脏”……“五志”“五液”等等。 现在科学已经证明,所谓“五行”只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并没有实体依据。
但这种方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用“五行”来解释世界的同时,也用它调整世界。例如中医理论中就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用来解释人体功能的调节机理和药物作用机制——这是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人们最常用的“阴阳五行”,则是从汉代开始用于天气预报的。唐代《朝野佥载》中有记载:“唐太宗命人测算天气吉凶,以定行期。太史令李淳风假说阴阳五行,推演八卦,预测未来……一昼夜推算七次,皆如所卜。”
后来这“阴阳五行”不仅成了算命先生们的必备知识,还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例如“五行缺啥补啥”“金多缺水”这些说法都是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时,对照“五行”推算出的。 至于女性“五行”,则更多出现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因为中医药学理论中有着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而历代医家又都强调妇女的特殊病理,因此就形成了女性“五行”之说。
不过这些论述都来源于中医古籍,现代中医界对女性的“五行”归属却少有提及或争议。 那么,女人到底属哪“五行”呢? 如果单从生理机能而论,女子以血为主,故可归属“木”——如同树木花草具有生发特性;但从疾病角度看,女子以肝为先大,又属少阳相火之躯,故又有归于“火”之说。
当然,还有归“土”“金”“水”的论断。如果结合月经周期来看,女性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经前期”“经期”“绝经后”等各不相同的阶段,其“五行”归属也在变化之中。 女性的“五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有升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