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道教么?

王江滨王江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五行的起源,现在普遍认同的是,它萌芽于战国时代,在秦汉时代盛行起来,而东汉末年,出现了《洪范》五行说的著名版本。 这个说法比较靠谱。先秦典籍里虽有“五行”这个词,但所说的五行与后世流传的五行说大不相同(先秦典籍中的五行,主要是指季节和五方);《洪范》五行说是关于五行最完整的记载,而东汉郑玄注《周礼》时首次明确提出了阴阳五行说以配周代的礼仪制度,同时,这也是现存最早将阴阳五行的含义系之于古典文献中的证据。

不过,《洪范》虽载有五行,却未及轻重。到了汉代,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洪范》的观点,认为五行是有本末之次的,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新的认识,将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并把五行与金木水火土五星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胜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五行相生的体系。这个体系最终确立,并成为后世道教修炼的主要哲学基础,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晋代这一段时间里(详见下述)。 需要说明一点,汉代出现的《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经典的著作之一,此书亦提及五行,并认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寓于五行之中,并受其影响,认为五脏的功能也符合五行相生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再来说说道教吸收五行的情况。我们知道,道教形成于西汉末年,而其早期经典如《太平经》等,都已经提到五行,并赋予它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称“中者,五行之本,万物生始”。而在东汉中晚期出现的《周易参同契》里,五行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该书把天干地支、卦爻、阴阳五行结合起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起源,提出了著名的“阳燧取火”、“月魄耀光”的炼丹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锻炼形体,滋补阳气,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可以说,《周易参同契》的问世,标志着道教修炼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而它在哲学上的重要突破就是完成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象的体系,为五行融入道教提供了条件。

接下来要讲的是道教如何吸收五行并将其完善的过程。我们前面说了,东汉末年,《周易》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已经融合在一起了,而晋代出现了一部重要著作,将二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部书就是王弼撰写的《周易·正义》。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也是魏晋时期道学的重要人物,他注《易》,既继承汉儒的传统,又以道家思想解《易》,认为《周易》的本质是讲阴阳消长的道理的,他把五行纳入了《周易》阴阳系统中加以阐释,这在易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同时也为道教吸纳五行奠定了基础。

至南北朝时期,神仙道家葛洪提出,修道之人应该“法象乾坤,运行日月”,这仍然是把阴阳与五行合在一起作为修道依据的。到了唐代,全真教兴起,该派重视内丹修炼,而内丹修炼的关键在于调阴阳、补亏漏,于是阴阳五行又与中医经络、气血相互关系一起成为了道教修炼的重要理论基础。

欢迎关注道缘评论,定期获得道法交流、名师开示、道家奇闻异事!

姚心剑姚心剑优质答主

“五行”与道教的关系密切但说不上是道教。 其次,“五行”本身并不是个宗教信仰体系或世界观,而是对事物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被后来的中国哲学家和阴阳家发展后引入了儒道文化圈并逐渐影响东亚各国,而其中又包含了诸如相生相克、天人感应等具有神性的内容。这些在道教中也有体现但不是全部(比如有的道教认为金水火土四行只是代表四种气而不是五种物质),因此只能说这影响了道教的发展和教义的形成而已。

最后,个人认为佛教虽然也涉及到了五行的内容但因为其核心并不在中国本土所以不算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宗教吧…如果硬要说的话只能算外国的舶来品…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指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承认佛是他们的祖宗,就像基督教一样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也不是每个国家都尊耶稣为他们的祖先——不过就佛教而言我确实认为他主要是来自于印度而非中国,这点倒是跟中国的道家相似╮( ̄▽ ̄)╭ 所以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