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属于五行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猜题主应该是想问子时的阴阳属性是什么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行的概念来源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汉代的许慎在著作中说“五行”是“谓金、木、水、火、土也”;西汉董仲舒则说五行是指“一曰水,二曰火,三日至五曰木、金、土”。所以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五行”最初指五种物质,但是并没有确定是哪五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到了唐代时,李淳风等人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五行为五行的定义体系,认为“五行者,有喜有怒,有和有恶,相反為性。”简单来说就是“五行”代表五种特性,而每一种特性都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也就是说五行可以划分为五个阴阳属性。这个观点被广泛认可并沿用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五行其实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抽象概念,既可以理解为阳,也可以理解为阴。
那么“子时”的阴阳属性该怎么划分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上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干支纪法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所谓“干支”就是从“天干”和“地支”中各取出一字组合而成的。比如1975年是癸卯年(岁次),其中“癸”是天干中的第3个字,“卯”是地支的第2个,因此这一年又被称为癸卯年或兔年;再比如1980年的春节是在正月初一,而这一天是壬戌日而不是甲子日,这是因为古人把每一年的第一天叫做“朔”,也就是农历初一,而把每一天的第一小时称为“旦”也叫“晨”或者“初”。所以说一天的时间是由“辰”开始的而不是由“甲”开始(注意这里的“辰”“甲”都是地支名而非天干名哦~!) 根据古代的“干支纪法规定”每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九分钟,所以每两刻之间正好相差4分26秒左右。根据这个标准计算可知:
子时=23:00~01:00,属阴; 一时=36分,一分六秒; 一刻=15分,三秒多; 二刻=三十秒多一点…… 三刻等于九秒多点…… 四刻十秒钟不到一点; 五刻十一秒钟还不到半点; 六刻十二三分钟到十八分之一秒了…… 七刻十九分之一秒多了…… 八刻二十一秒多…… 九分二十二秒过了…… 所以整个子时一共持续了9分(9×22)+11.5秒(5÷1/12-1)×22=51分钟11.5秒,刚好分成两个半时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子时的前半段阴气旺盛而阳气衰微,故此其五行属阴;后半段则反之,故而其五行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