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五行缺金吗?
这个问题有意思! 先马后看,万一以后能碰到类似的题呢! 我的回答是:缺!非常缺!而且整个汉字文化圈都缺! 看看金文在六书中如何解释的: 从从戈,表示斧钺之形;从二示,表示以刀劈斧之意。合起来表示“大斧”的形象。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基本一样,但是古文字中的意义可差远了——王:执掌刑杀的大斧;师:指军队、军事行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呢?原因就在字的结构之中: “王”由“士”“宀”构成: “士”代表手持武器的武士,“宀”象征房屋,合起来的意思是拿兵器守住房舍的人——相当于古代的警察+消防队员。 “师”的结构类似,不过中间一横变成了一竖——这意味着“师”的字形是由两个“王”字重叠而成。因此“师”的意思就是拿上“王”字的大旗,聚集一群“王”字的人马。所以“师”比“王”更大。
如果仅仅这样就完了,那可真是太简单了,毕竟一个“口”字就能包含无数字。 但是问题来了,古代的中国人是会用形声字来标记语素的(《康熙字典》收录的形声字占全部收字的80%多)。所以“王”“师”这两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和意义差别很大,因为其中一个加了声符“师”,另一个加的是“广”。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王”“师”二字音义不同却字形相似?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王”“师”本就是一个字!
古代文献中,“王”“师”互用是非常常见的。比如《礼记·檀弓下》有言:“王之诸孙,若王姬之兄弟也。”这里的“王”指的就是“师”。又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北蛮夷之君,将命召王”,这句中的“王”自然也是“师”。再如《史记·赵世家》中也有“乃召王而授之宝剑”的记载。 而古人造字,往往是一个字表示一个概念,所以这些词语中的“王”“师”当然也就都是同一个字了。既然本来就是一个字,那么从“王”字偏旁的字和从“师”字偏旁的字自然就有很多了,当然包括“氏”“师”“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