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字在五行属什么?
“冬”属土。 古同“咚”,象声词,如“咚咚”。 从殳(shū)。“殳”意为“工具型”或“活动性”。“殳”与“冬”联合起来表示“敲打声”。本义:敲击声,鼓声、炮声,像打咚咚响的鼓和放爆竹的声音;引申义:冬天。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由来。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冬至日,北斗指子,为冬至;夏至日,北斗指庚,为夏至。”东汉郑玄解释说:“子,子宫也;庚, 庚逢也。言阳气逢此阴气,故万物生也。”“逢”即相遇之意。因此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遇之日,意味着阳气开始萌芽、生长。
由于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计时,每年以“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等顺序来标记每个节气的到来,所以又把节气称为“子春”、“仲冬”、“季冬”等。其中每三个节气为一个节气组,分别为一“月”。这样到冬至时已是十二月初了,“冬”字的含义正是此时冬季已过半(阴极)的意思。 “冬”字的另一种说法:甲骨文的“冬”是由两个“人”字形组成的,上面一人代表天,下面一人代表地,两“人”之间有一条横线连接起来的形状就像屋顶一样,而“冬”的含义就是屋顶遮蔽阳光使屋内暗下来(阳去)。 商代后期,为了将“冬”写成方形,就在上下二人中间加上了两个十字形符号作为支撑物,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时期的“冬”字则是在两个“人”中间加上两点,形成“夂”(zhōng),意思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同时“夂”又写作“终”,比如孔子曾把他的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学生们分别自认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四类,孔子却说他们“言不及行,行不及德”,说明他们的最终目标还没有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