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胡有副作用吗?

赫歆芙赫歆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梨胡”,就是梨的核,中医叫它“秋梨膏”或“酥梨膏”。 《中国药膳学》中记载秋梨膏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主治热病伤阴、消渴、阴虚肺燥、干咳痰少、咽喉疼痛等病症。 所以,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它的功效就是清热降火、润肺养肺。

那么,这样一味功效奇佳又安全无副作用的药物为何会沦落到濒临灭绝的境地呢? 这还要从梨的来历说起……(咦?这不是我上次吃的那个梨么?它怎么变黄了!)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葫芦是西域地区的一种农作物。汉武帝派使者前往西域寻求医药和植物种子的时候,这种葫芦就被带到了中原地区。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葫芦辗转抵达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并逐步流传至江南各地种植。到了汉朝末年,人们已经可以大量种植葫芦了。

不过古人种植的葫芦可不是为了吃。据载,汉代皇帝所穿的内衣就叫“匈衣”,这是一种用绢纱制成、半透明状的衣服,其形制与现在的短裤差不多,而它的原材料就是葫芦茎中的白瓤——汉宫的妃子们可不会像我们现在一样用纯棉内裤搭配丝绸上衣,而是穿着用天然纤维制成的“匈衣”招摇过市、示人容貌。至于男士们则将葫芦的青色的外皮磨成浆糊,用来绘彩绘画、书写文字。

到了唐朝末年,一种名叫“南果梨”的特产在河北、辽宁等地区出现。这种梨个头大、汁水多、口感好,但果肉却特别紧实,很难吸收。有位名叫徐坚的学者在研究《晋书·天文志》时,发现其中有一段文字描述的就是这种水果,并称其为“安石榴”。可见,南果梨在唐朝时就已有栽培,只是当时并不叫南果梨,而是被称作“安石榴”或是“甜石榴”。

宋朝建立后,南果梨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宋太宗时有位大臣因为犯了错,被贬官为定州刺史。这位大臣姓赵,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自己的家乡——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时,正巧遇见当地有人在卖南果梨,便顺手买了几十斤。当他来到定州的官邸时,看到府署内郁郁葱葱、果实累累,才知道自己是被贬到这里当官。赵大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叫来巡城御史,斥责他监管不力,致使有人在城内私卖南果梨。 御史连忙解释道:“这是朝廷特许的。” 原来,这南果梨虽好吃,但却有一个弊端:摘下来不久就会枯萎。为了避免果子刚上市就枯萎,商贩们想出了灌装售卖的点子,即在采摘后将果子泡进蜂蜜水内,使其保持鲜亮润泽的状态。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个弊端,那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消费不起。

为了满足大众对南果梨的需求,有人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保留了南果梨的风味,又能将其制作成价格便宜的食物。于是,南果梨酱、南果梨酒、南果梨粥等美食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除了食用之外,古人还常常把南果梨加工成蜜饯供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时使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有“红酥点漆杯中满,冰液凝香齿颊留”的诗句。南果梨在古时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