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都有哪些?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阐发事物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相生相克的范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体生理、心理、脏腑、经络、疾病、治疗等,都包容在一个以五行相生相克为核心的范畴体系中。
相生的次第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生”有培育、促进、推动、协同、资助等意义。
相克的次第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克”有约束、抑制、控制、排斥等意义。相生、相克体现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
但是,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是讲循环的,相生无限循环而无终,相克无限循环而无止。从其逻辑结构来看,是周行不殆的圆圈运动,不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的上升运动,缺乏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扬弃精神。
五行思想从战国时代兴起,到秦汉时期发扬光大,到宋代开始衰落。五行相生相克以迄“五德终始说”、以相生相克推测吉凶祸福的谶纬神学、以经学附会五行的五德之常理论等,都是五行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