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代表数?
子鼠 1
丑牛 2
寅虎 3
卯兔 4
辰龙 5
巳蛇 6
午马 7
未羊 8
申猴 9
酉鸡 10
戌狗 11
亥猪 12 如果说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那么一天就是12个时辰,而一年就是365.2422天(农历比公历多出了近1天),这么漫长的时间要如何记忆呢?古人就根据地支与十二生肖相搭配的方法一一进行了标注!
比如: 子时(23-1点)对应的是老鼠; 丑时(1-3点)对应的则是属牛; 寅时(3-5点)对应的就是属虎; 按照这种方法,将十二生肖和每个时辰一一进行匹配,就完成了地支与生肖的标注任务。 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干支纪年法”或“干支纪日法”。 用这种记年、记日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范围也逐步推广到民间社会生活之中。 当然,在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人们遇到了每12年重复一次的“闰年”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这是因为在农历中,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可能是28、29或者30天。为了便于计算,人们在农历的月份后面加了一个“大”“小”之分,“月大小者,每月三十日,无中气谓之大小月,正月、五月、九月三十日为大月,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二十日为小月。”这样每一年的第一天就是正月初一,没有“年初一”的说法了。 而“闰年”则是在这一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
“朔日,月初也,一日之内分为三段,夜半为昏,旦明谓晨,日出之时谓朔,每朔皆有新月,自昏至旦十二辰周始新月,每夜皆循环往复如是。故先儒以日月在虚空中每日每周每年循行轨道为经,以每日每昼夜间所见新月为纬,建立数学,谓之历法。”——《钦定越绣字典》 古人对“闰年”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他们发现,有些年份每逢闰春三月,而有些年份却没有,原因就在于“闰年”并没有固定出现的时间。他们在制定“闰年”规则的时候,就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这个重要的元素。 当出现“闰年”的时候,上一个“闰年”最后一个节气所在的农历月份就会被取消,而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就会变成下一个“闰年”的第一个节气,整个正月都被取消。所以,在“閏年”里,会出现“正月立春后天气不转暖”的情况,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非常科学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