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五行怎么查?
在古书上,看到“上善若水”。这里的“上善”指什么? 通常人们会认为,“上善”就是道德品性高尚的人。比如《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绝不争夺,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卑下之处,所以最接近大道。 但这句话里面的“善”字,其实指的是“阴阳和合”之德。所谓“五德圆满”、“六爻皆吉”。 这是古代一种极为高级的哲学思维——“阴阳互生”。
以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水流向下,这是阳; 水有源头,这是阴。 一潭死水,这叫做阴阳不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生不息,这叫做阴阳和合。 所以,老子说的是,最好德行就像水一样,流动的时候,要流向最低的地方(不争),但同时不能没有源头(善)。 如果流到了最高处,就像黄河泛滥,破坏了阴阳平衡,违反了自然之道。
这种阴阳互生的思维模式,可以用在任何事情上面。 以军事为例。《孙子兵法·计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力,不可以尽数。”意思是发动战争,如果兵力十万,行军千里,那么路上的百姓就至少有十万个家庭要被牵连。这不是人力物力能够完全计算清楚的。 那怎么办呢? 孙武接着说:“故兵未出境,而民与寇同力;军未结集,而百姓载粮;与民同乐,而军不劳困。如此则威加海内,王业可成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时候,要考虑到百姓的能力,要尽可能减轻百姓的负担。只有与民同乐,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你,你的军队才会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最好的德行——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这是老子对君王的教导。
同理,个人修身也是一样。 《道德经》第81章指出:“圣人之为天下,非无名之誉,无所始,无终已。”意思是,圣人之所为天下,不是以虚名来引导百姓,而是教化百姓,让百姓自己产生信念。 他又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存在着一个公平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类的社会法则恰恰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个法则是相对的。因为“有余”和“不足”是相互转化的。 你强大了,你就是“有余”;你弱小了,你就是“不足”。你在上,就是“有余”;你在下,就是“不足”。你富有,就是“有余”;你贫穷,就是“不足”..... 老子建议,最好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很低,让别人能“补不足”。不要做那个“有余”的人,以免“奉有余”,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