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金(庚) 土(戊) 金(辛) 木(乙) 火(丙) 水(壬) 土(己) 金(庚) 木(甲) 火(丙) 土(己) 从五行的12个字看,“丁”不列其中;从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看,“丁”也隐而不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丁”属于阴阳中的阴,而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中都有阴阳之分。阳干遇阴支形成合,如甲子、乙卯、丙午等等;阴干遇阳支形成冲,如辛丑、癸卯、壬辰等等。只有“丁”特殊,它既不跟任何一支形成冲合,也不跟其他干形成冲合。所以古人就做了“隔开”处理了——要么不把“丁”列入五行,要么把“丁”放在中间。
《尔雅·释天》云:“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可见“丁”在中间是个普遍现象。比如春秋战国及西汉的历法中都以“丁丑”代表正月。到东汉时期编撰的《礼记·月令》却变成了“丁亥”。后来传下来的干支表多把“丁亥”作为正月之首。然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丁亥”二月中的“丁亥”与四月的“丁亥”,其天干地支完全相同!如果“丁亥”作为正月的首字,那么二月底就应该出现“丁丑”,三月初又应该回到“丁亥”。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正是干支纪年法的最基本的特征。但现实中根本没有这种循环往复的现象,可见“丁亥”不是正月的正确表达。
清人徐朝俊作《甲第歌》解释“丁亥”之误说:“太岁方居子位中,阳刃太旺火炉红。日行东南乡先发,早入名利富贵城。”他进一步指出,由于阴盛阳虚,水克火,北方又是阴气凝结之地等原因,“故冬至一阳升,则甲木坚于子位,是为阳刃,火土渐盛,故曰‘炉红’。此时木旺乘生阳之气,自然发达。”因此他把“丁亥”二月里的第一个“丁亥”改为“丙寅”,并把“丁亥”放到了二月末尾。这个修改使整个干支体系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