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参股企业好不好?

代春香代春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对国企的管控手段。 管控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分红(收益),另一个是减持(套现)。

首先说分红,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前,央企的利润都要上交中央。现在虽然不交了,但利润要上交的地方财政和做“贡献”。所以从长远来看,国家拿到的钱比直接减持要好。因为企业上市有流动性损失(市值总不会像算账一样,把亏损算到手里吧),直接减持又会导致市场恐慌性杀跌,所以国家就通过分红来慢慢减少持股比例了。当然,为了刺激某些严重亏损或者没有赢利的央企积极盈利,国家也可以不按账面价值计算盈亏,而是按某个价格来计算——只要不太离谱,大家也都认了。毕竟,比起民营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财务费用已经相当低(没有负债)甚至没有(国资不用付利息)了。

其次说减持,这是个技术活。既然是国资,那肯定不是随意减持的。至少当前的政策,是要在保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逐步退出。所谓逐步,就是不能一次性大幅减持,要把计划分解成若干个小批次、小量分批减持。这样可以减轻单次大量减持可能带来的冲击。至于怎么稳住市场,就看管理层的手腕了。如果是在牛市中期,那么只要不大批量减持(比如一天不超过1000万股),市场通常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在熊市初期或末期,那可能就只能减仓止损了。总之,作为散户,我们只能观察具体政策如何实施。

最后说一下整体效果。假设所有国企都按10%的比例减持股份;而且由于国企普遍业绩良好、现金流充沛,完全可以负担得起亏损时增加的税赋。那么,每年大约能增加2500亿的税收(注:据估算,目前国有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按照10%的比例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后,基本维持盈利状态,而亏损部分也大多在承受范围内)。同时,也能降低市场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

当然,这么做也有个弊端,那就是会减少全流通后的交易总量。减少的数量取决于每年减持的数量和对冲损失的程度。不过,考虑到我国银行体系有47%的存款属于非流通资产,每年定期通过国债、金融债券等方式置换出来的现金流量其实也不小(2.86万亿),况且还有这么多的非上市国有公司待上市呢,因此总体影响应该有限。 再说得直白点:国家作为股东,投入1块钱,只拿到7毛钱的回报(按每年2500亿计入税收),心有不甘。于是就想出了这损招:先减少分红(5毛钱),再减少转让(3毛钱)。你投资者若是觉得生意能做,就继续投资,若是不愿意,就请便,反正我也不担心资产流失,大不了以后多交点税(收入还是你的,只是我多交了成本)。这就是目前这个制度的本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