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属什么生肖?
1.子鼠 《礼记·祭义》中有“天子指事,使诸侯、大夫祭祀,曰‘子’;诸侯、大夫,不得擅指,故谓‘子’”的解释,意思是讲,天子(皇帝)在派诸侯和大夫去祭祖时,如果这些被派遣的人有功劳,可以称呼他为“子”。此外还有“善人,国之主也,谓之之子。恶人以罪受诛,及得善以功,皆有子也”的记载,意思是说,有功之人可以得到“子”的称号。可见“子”在古代是一种尊称,和今天意义意义上的“儿子”没关系。而且这种称号还是皇族专属,普通人不可使用。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子”字已经不再表示尊称了,而是用“您”或“阁下”等等表示尊敬他人的词语来代替它。但“子”字用来指孩子这一层含义却保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因此我们说的“报恩”“结草相报”中的“报”应该指的是“报答”的意思,而不是“回报”的意思。
2.丑牛 《礼记·檀弓下》中有“葬也者,藏也;祭也者,发也”的解释,意思是讲葬礼就是把人安葬起来,但是祭祀却是把死者“请出来”。其中的“发”就是用人力使物发起或者出现。也就是说,古代的“祭祀”其实就是一种人力促使的“苏醒”。而“唤醒”它的力量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天”,即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古人所说的“天”其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天”是自然界,而古代汉语中的“天”同时包含了自然和人文两个概念。所以说古人所说“天道酬勤”“天遂人愿”中的“天”其实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中的“天”是具有智慧的灵明主宰者——神。“天人感应”“天降灾祥”等说法也就出现了。
3.寅虎 《礼记·郊特牲》中有“郊之祭也,迎阳气于此乎?”孔颖达疏:“《周礼》司尊彝官,掌六祈之法,以酌元酒献帝,帝乃命日食卜,此帝谓太祖高祖,正位在天,所迎之气,即是天地之气。”意思是说春天来临时,自然界万物生长,这就是天地之间的生命气息开始活跃了。而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天地之间充满了神灵,这种神灵是被赋予了道德属性的存在。它们不仅是自然力的体现者,而且还是人文伦理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这种神灵具有自然属性又有人文属性。这种阴阳兼备的神性特征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应”。说“寅”属木显然是不正确的。
4.卯兔 《尔雅·释兽》“兔,菟狐”郭璞注:“兔大者曰菟。”李孝美集释引姚远《埤雅·卷十·兽部二·兔》:“俗书‘兔’作‘菟’……非也。”可见“兔”和“菟”在古代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现在的字典一般认为“菟”即是“兔”,其实不然。“兔子”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动物的统称,而“菟”则是“兔”的异型。比如菟丝子,又名菟蒌、兔丝子、无根藤等,就是植物界中的寄生草本植物。其别名“兔丝”则源于其花序与兔耳相似。“菟”的古文字形与“兔”的古文字形是有区别的。而“卯”字的古文字形也是能很好的表达“菟”的形状特征的。“卯”属木有证据支持。
5.辰龙 “腾蛇”,王充《论衡·卜筮篇》:“辰为龙,巳为蛇。辰,腾蛇之神也。”《晋书·天文志上》亦载:“七星之首曰魁,凡七曜皆居其端,惟月孛居末。余六星各以次就列,若龙之升天,故曰‘亢龙’。”这里的“辰”和“巳”在古代都属南方朱雀七宿,而且“辰”的方位在东北,“巳”的方位在西北,恰好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的方位一致。由此可见“辰”属土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龙”,虽然许多古籍中都认为它是阳中之阳(太阳),但是我觉得这仅仅是指它具有阳气的性质而言的,并不代表它属于木土水火金五行的任何一类。否则,阴阳五行说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6.巳蛇 见“辰龙”条注释。
7.午马 《礼记·曲礼下》有“祭祀,荐其始熟”的说法,意思是说祭祀用的食物要刚熟不久。郑玄注:“祭必荐黍稷,取新熟之物。”孔颖达疏:“用黍是祭祀天神之所用,用稷是祭祀地祗之地牲。”这里所谓的“新熟之物”显然是指刚收获的农作物。既然祭祀要用新收成的谷物,那么平时供奉祖先的粮食就得是陈粮了。因为古人是以农立国的,所以谷物的新陈与否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由此而引起的心理感受也是颇为复杂的。这一点和现今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年轻人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午”属火是正确的。
8.未羊 《礼记·月令》有“孟冬行春令,则草木不衰,淫雨不止,民多疾疫”的言论。郑玄案:“此月阴盛阳微,未有气候,草木萌芽,缘于阴气。今正月阳气上升,未土承之,故草木不死。”孔颖达疏:“二月阳气渐盛,三月阴气渐衰,四月阳气盛极,五月阴盛阳微,六月阴阳平和,七月阴气始盛,八月阳气始盛,九月阴气渐盛,十月阳气渐盛,十一月阴气微生,十二月阳气微生。”可见“未”属土,且月中含阳是符合农历规律的。而“未”同时又包含羊的象形,所以“未”属羊也是正确的。
9.申猴 王充《论衡·订鬼篇》:“申时万物气盛,鬼畏日光,僻暗不敢出。”又《元命苞》云:“申,神也。”可见“申”属阳并且含有光明之意是正常的。而古书上之所以记载“申”五行属金是因为古时认为黄金是一种具有光泽、坚硬、耐腐蚀并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