烿五行属什么?
“烿”字,读作róng ,部首为“火”。在古代文辞中,“烿”同“熔”、“融”;也有写作“溶”的。 “熔”与“溶”字现在统一规范为形声字,字形为在金文中的“容”加上“金”或“水”作形旁构成,本义是金属受热变软,可用来铸造器物。《说文解字》中有收录此一字。
“熔”“融”二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排序接近。二者主要差别在于:“熔”的本义是“冶炼(金属)”,而“融”的本义则是“熔化”。“熔”多用于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融”则常用于名词。如: 镕炉——熔炉。 镕铸——熔化和冶炼。 镕金——熔化的金属。 镕银——熔化的白银。 融化的积雪——融雪。 融化的金属——熔体。 融合——熔合,两种或多种物质变成一种新的物质。
由于“熔”含有更多的表示冶炼的意思,所以更适合作为锻造、炼钢等行业的术语。而“融”则更适合用在诸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成水”等表达自然现象的语境中。 但是,如果抛开词性不论,将“熔”和“融”当作动词用时,它们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
“熔”是指温度升高到物体开始变成液体状态的程度。这个温度叫做“熔点”。例如: 红铜的熔点是1083℃。 铁的熔点是1535℃。 汞的熔点是-39℃。 冰在0℃以下就会熔化成水。 钢铁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会熔化。 阳光照射下,冰块会慢慢熔化为水。 而在“融”的字典释义中,却没有“熔点”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