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五行属什么?
中医学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中医独特思维体系,五行学说就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材,这五材的巧妙运动就构成万物。五材说被《易传系辞》发展为以象思维观的五象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生”;并在《礼记月令》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五行学说萌芽;在《周易参同契》中系统地建立起了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而“行”即品行、秉性、运动、变化、功用,因此五行即五种质能的运动变化,也就是五种功能体系。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质能形式,这五种质能形式有寒凉、温热、稳重、锋利、疏松等固有的秉性,因而具有生克制化规律。中医就是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说明人体的五脏及五脏以外的身体各个部分器官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有诸内必形于外”,中医就是利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推断人体五脏的病变以及治疗疾病。如木克土,但木实太过可以反克土,脾为土,肝为木,木旺可以克伤脾土造成脾的功能紊乱,所以当肝病(木病)病人出现腹胀、便溏(脾胃病的症状)时,中医认为是木旺乘土(或叫做木乘土),治疗时以平泻肝经为主,使木不克土,同时兼以健脾。
五行归类是根据五行属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及推断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疾病。五脏、五声、五体等的归类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中医认为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有相关的归类,还有从属相关、主从相关的归类。比如,五脏五色的归类中,黑色属肾水、白属肺金,但当黑色出现在面部时,中医认为肾病传变影响到肺,出现水克金病证。因为从五色在面部的分布来说,黑色应在头与面颊(水克金)处出现。
中医的五行学说,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法思想,既可用于解释形色相关、整体统一的生理现象,同时也能用于解释脏腑疾病互相影响的传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