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怎么过?
1、老舍先生是京味十足的作家,他的《济南的冬天》和《北京的春节》都写的很有韵味。 其中,《北京的春节》主要写了腊月三十和大年初一两天的时间里,老舍和他弟弟媳妇在北京城区和郊区两地的不同习俗。 老舍在文中写道,“北平的春节的确是‘复杂’且有意思的。”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老舍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几个项目——祭神、贴对联、赶年集、包饺子、放爆竹、逛庙会等。
2、北京人过年吃饺子的说法很多,除却饺子这种食物本身味道好、形状如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好彩头外,还有“更岁交子”的说法。 这其中的“交”字又分“相交”“交汇”“交替”等不同含义。 而“子”字既指夜晚11时至凌晨1时这个时间段,又称“子时”,也就是“交子”的意思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饺子就是新年伊始的第一顿饭。
3、现在的人们过年,比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少了些许“味儿”。 首先是年味儿变淡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对于“年的概念”没有老舍先生那样的深刻。对他们来说,一年里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买新衣、能有好吃的不必非得等到过年。而且现在的电子游戏、网络小说远比以前好看,因此孩子也不像小时候那样清闲,有的是时间跟在自己爸妈屁股后面。 于是,人们再难像以前一样,一整个月都沉浸在准备过年的忙碌和幸福之中。
其次是热闹劲儿不如从前。曾经有孩子问作者,为什么自己的爸爸会那么高兴地参加这些传统活动呢?老舍先生答道:“爸爸把那些礼仪、规矩、仪式看得比命还重要……他相信那个古老的过去是有道理的,应该继承;他不愿放弃任何传统,哪怕它们已经微不足道甚至可笑。对他来说,过不过年无所谓,但过年就应该过得有点儿‘年’的样子!” 的确如此,对于曾经饱经沧桑、饱受欺凌的老北京人来说,过年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精神信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父母所在的城市去外地闯荡,即便留在故都,也多是一人在外打拼,很少能享受到家人齐齐整整的热闹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