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湿度多少合适?
人体的舒适度,跟温度和湿度都有关系。 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温湿度环境,在生物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最优湿度”(Optimal humidity)。 最优湿度并不是一个固定值,不同的人群,由于体质不同,对湿度的感受是有差别的。 总体来说,人在空气湿度大于40%RH的时候,会感觉很不舒服;而当空气的湿度大于65%RH的时候,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气憋,甚至导致患病。 在研究人体舒适度与湿度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当温度处于23℃,相对湿度维持在43%-53%的情况下,人的体感是最舒适的。
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北方地区气候干燥,所以通常以干湿计量的空气湿度,来表示我们身边的真实湿度情况。 那么,怎样的空气湿度才是合适的呢? 根据国家标准的定义—— 舒适区: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40%~60% RH 的区域 ——这里的相对湿度数值,指的就是饱和湿度。
也就是说,当气温为25℃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多出的水蒸汽会以露珠的形式出现在植物叶片或金属表面。 如果气温升高,到达30℃以上,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超过上述范围,则会在室内产生闷热的感受。 而随着气温继续升高到35℃左右,如果相对湿度仍然维持在50%左右,此时人就会觉得“湿热难耐”了!
在气象学中,通常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在同样温度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少,说明空气越干燥;水汽含量越多,说明空气越潮湿。
在气象预报中,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汽量与其在同一温度下能容纳最大的水蒸汽量的百分比。它以早上7时为最大,通常可达90—100%,到下午4时左右为最小,通常在50—60%。
人在室内滞留,健康舒适要求的湿度,应该在45—65%之间。当相对湿度低于40%时,人体就会有不舒适感觉,会感到口、鼻、喉于燥、声哑,皮肤水分散失,毛发也变得僵硬,这时也是感冒容易流行的湿度。当相对湿度超过70%时,人体同样会产生不适感,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这时也是风湿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传染的合适湿度。
在夏天,如果温度为30°C左右,相对湿度在70—80%,人就动弹不得。在冬季,如果温度为30°C左右,相对湿度在40—50%,虽然感到干燥,但能呆上十来小时,若是相对湿度为10%,大多数人就呆不了1小时以上,这是因为人体的排汗受到影响的缘故。
因此在干燥的冬季,一定要注意湿度的调节,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增加室内的湿润度:用加湿器、在室内晾些衣服、地面上洒些水、多养些花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