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为何放缓?
首先,GDP增速由上年的7.3%下滑至6.9%,属于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区间之内;同时,考虑到今年初人民币上调了汇率和财政政策提升了企业负担,宏观经济存在下行的压力,因此这一数据仍显重要。
其次,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32%和17%,其中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而出口则出现历史首次下滑,预计后续需加大投资力度以促进增长。
农业连续两个季度快于整体增速,工业环比小幅上升,服务业同比保持较快增幅,表明结构优化趋势继续巩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最后,工业品价格指数回升,消费品价格指数保持平稳,通货膨胀率保持低位,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空间。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再次下调中国GDP增速预期,国内供给侧改革深化和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加之今年元旦起执行的增值税调升,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投资意愿低迷,短期内难以见到效果。
从需求侧看,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居民消费能力受到限制,并且近期频出的消费刺激政策在短期也很难见效,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进出口方面,在全球贸易萎靡的背景下,依靠出口拉动的增长难以为继。 基于上述原因,市场对于央行降准降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亦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表明宽松基调未变,料未来仍有降准和降息的空间。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由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基数决定的,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增量依然可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2年中国6.1%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12年13.4%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20%左右的经济增量。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由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全球经济增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总体有所回落,中国也不例外。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2022年第2季度IMF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世行和经合组织都下调了增长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将比去年更为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至3.2%。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减弱。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仅有3.0%,低于2021年5.0%的增长率。货物贸易增长放缓必将影响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还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会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呈现递减趋势,从1978—2021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6%来看,1979—1990年年平均增长9.8%,1991—2002年年平均增长10.4%,2003—2012年年平均增长10.8%,改革开放的前22年经济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有16年,经济增长率在9%—10%之间的有4年。但2003—2012的10年中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的就有4年。由此可见,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速度越慢是经济规律作用的一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