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五行是什么字?
「崇」是形声字,从山,宗聲。本义为“高”、“推崇”的意思。《说文解字》:“崇,高山也。”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来源是古代对自然界的一些认知和想象,古人用这五种物质来象征五类事物并推衍出对应的五种颜色:金色白、木色青、水性黑、火色红、土色黄。
在周代,五行不仅被用来指代相应的五种颜色,还被引申出方位、季节、声音等含义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对应体系;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家和儒家把五行中每一行都进一步划分为阴阳两种状态,形成了“金阴木阳”“水阴火阳”等组合,并且用阴阳来进一步概括五行的属性,于是五行就变成了金木水火土“五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的姓氏“赵”五行属木,而国名“秦”五行属水,二者结合的秦始皇应该具有水和木两种德性,为了证明自己德配天地,他在给自己加尊号时既用了代表水的“渊”又用了代表木的“仁”。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属木应行水,于是把长安附近的湖泊都蓄水为塘,又在宫殿间造了很多池子用来养鱼以应水之德。汉武帝刘彻更是把代表自己的“汉”字拆分成“氵”“川”“日”“月”,意为水(氵)中和太阳月亮(日)同辉,表现出自己兼具水德和阳刚的品质。 而东汉光武帝刘秀则反其道而行之,他觉得自己姓“刘”属于木,应该具备的是仁德而不是刚毅,因此他反对东汉初年重武轻文的倾向,大力提倡儒学,自己也做《五德志》来宣扬自己仁德的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五德的认同开始发生动摇,到隋唐时期这个观念已经十分淡薄,人们更讲究“五行相害相刑”的说法并且用来推测个人命运和社会关系。“相害”指的是“克”的意思,即五行中某一行不能克制其他行,否则就会产生祸患;“相刑”是指“伤”的意思,即某一行的性质受到别的行的伤害或者拘束。
宋朝以后人们更加轻视五行的意义,南宋学者胡允机甚至在书中讥讽道:“五行者,吾中医家最大之谬论。”(《周易译注·序》) 但是五行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来,那就是中医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五行学说”,它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都具有五行的特征——五脏有“金木水火土”五脏之分,五色与五行互相匹配,人的情绪也有喜、怒、忧、思、恐,而疾病表现就更明显了,有些病发于热者属火,有些病发于寒者属水,有些起于湿者属土,有些始于燥者属金,有些源于风者属木…… 中医用药也是讲究五行属性的,热者忌凉,寒者忌温,虚者忌实,实者忌虚,这就是“虚不受补,实不受滞”的来历,只有五行平衡,身体才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