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是五行属什么?
兰,为“兰草”之简称。《黄帝内经》中称“兰草”、“香草”等,《神农本草经》中称“兰实”或“幽兰”,《吕氏春秋·本味篇》称“熏草”;《庄子·秋水》中有“芷若”;《楚辞·离骚》有“茝兰”。可见,先秦时,兰的称呼还有很多。 至汉代,张衡《东京赋》有“吐蕙气、含芬芳”之句。班固《西都赋》有“若乃兰芳蕙馥,春敷其叶。”东汉末年,赵蕤《凤皇台赋》中有“采百草兮萃英,惟兰香兮弥章”之句。
至迟在汉代,兰被作为各种花草的代表,称为“百花之王”了。而其香味浓郁,也被用来指代女性身上的香气。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发倩媚而不淫”一句,其中“发”字用得极为生动传神,唐李善注引晋灼语解其妙处说:“言发好香,如花初放,故云‘不淫’也……若曰盛溢,则不称其花矣。”这就是说,兰的花香就像美女刚刚沐浴而出,浑身散发诱人清香,却又不失矜持。
魏晋时期,文人们多以兰自居。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爱兰、植兰、咏兰。他笔下的兰,不仅清新淡雅,而且有着坚贞高洁的品质——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我今孤特,一旅吾何!形影依依,相须何在?朝霞烂熳,日出扶桑。良苗荏苒,凝绿盈筐。(《移居二首》) 唐代是兰文化兴盛的时期,杜甫、韩柳、李贺等人都对兰有所吟咏。而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庭槐》更是把兰与梧桐、竹一起并列为“三君子”,并称“庭槐雪后芳芬,兰暗结同心”。
宋代,兰的文化内涵继续发展。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气质得到了充分彰显。苏轼有诗赞道:“风舞轻阴弄晴昼,艳波不动生春油。水边石上笋蕨老,笼巾袖里梅花瘦。”(《书牡丹花的诗扇》) 元朝开始,许多文人开始养兰、绘兰甚至戏兰。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鬼”的故事,说绍兴一带有人夜间行窃,不幸被发现,正要逃跑,却被屋主大喊一声“站住!”那人应声而倒。原来这屋主人是一名嗜兰如命的人,每晚在庭院中设香案祭祀兰草,口中还念念有词:“今日用兰花代酒,请君酌饮一杯。明日再来叨扰。”这偷盗之人以为他在讲神话故事,不由目瞪口呆。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写兰、画家画兰之风日盛。清人方苞《再题郑板桥集》中说:“板桥先生尝谓余言,当世书法求墨妙者,以欧阳率更为之一;求烟霏朦胧者,以米元章为一;求松秀淡远者,以赵孟頫为一;求清雅古澹者,以王右军为一。”这里说的“求清雅古澹者,以王右将军为一”中的“右将军”即王羲之。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则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书,创造了被称为“小行书”的书法体——“一笔书”,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兰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