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中,“吞”下部分的结构是: 可见,“吞”的本义是指水没有阻拦地往下冲。 所以“吞噬”“吞吐”“烟云吞吐”中的“吞”都是引申义,指把食物等往里送(吞下去)的意思。 这个引申义一出现,就很有存在感了——《战国策·西周策》:“昭王之出也,令尹以为右提荡;左右提荡而呼天号。”
就是楚国令尹白起带着兵去打别的国家的时候,一边打一边骂天。 这是不是有吞掉别国的意思呢? 这个“吞”的本义又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说它的本义是 “吞,吐舌下物也。从口,辰声。”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嘴里含东西。 这其实是在描述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所表示的概念范围是很有限的。
可就是这个很有限概念范围的动作,却引申出了很多意义: 因为这个“吞”含有把东西送进去的意思,所以自然就有“吞吃”“吞咽”的意思。
因为人吃了东西后,要运到肚子里面去,这中间要经过喉咙、口腔等一系列运动,因此就有了“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这类成语,形容说话不干脆、不利索。 而当“吞”用来表达痛苦、难受之类的情感时,“咽”往往表示这种痛苦的难以形容,无法用词语表述的意思。 比如“吞声”(偷偷地流泪)、“吞泪入肚”(强忍着眼泪,心里难受得像刀割一样)等,都是这样的用法。
当然,这个“吞”最常用的意思还是指“咽下”“吞进”。 总之,在古代汉语里,这个“吞”真是蛮活跃的一个汉字! 现在,“吞”的字形字义都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十分有用的一个字。 可要是放在古代的文言文中,这个“吞”可就未必能像以前那样灵活多变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古文字里,同音字是比较多的。 而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古人是用单音节词来发音的。 一句话里有几个相同的字,那这几个字就要读不同的音。 比如“自书门入”,“自”读zì,“书”读shū,“门”读mén,“入”读rù。 正因为如此,“吞”在古文里遇到同音字比较多的情况时,就容易被误解。
比如《论语•郑玄注》里有一句: “孔子之春秋,上无天子,下无诸侯。故曰‘吾以《春秋》,推见至暗,日月鬼神,莫不昭著’也。” 这里的“春秋”是不是“春夏秋秋冬”的意思? 显然不是! 这里说的“春秋”特指孔子写的那本书。
那么孔子那本书里有日月星辰吗? 有! 孔子那书里说到星星月亮那里去了? 多着呢!“昭彰”“著明”“显见”“幽匿”“晦暝”等等,都是用来描写星月的。 为什么孔子写的书跟看星空有关系? 我只能想到一种解释:古人把星空分为许多区域,每一区都有一个名称。而每个区域的星星又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某一个字如果出现在某个区域,那么这个字的读音就不会错了。
同理,古人造字时,如果某个字左边是个“春”字边,右边是个“秋”字边,那这个字肯定和春天秋天有关;如果右边是个“冬”字边,那肯定和冬天有关…… 这就是为什么“吞”在古文里会容易出错的原因所在。 哎,好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