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儒五行属什么?

纪创颖纪创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易》是群经之首,诸子之祖;《书》之渊源;《诗》之灵魂;《礼》之典范;《乐》之魂魄;《春秋》之统纪;《论语》之渊源;而《孟子》,则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学思想集大成者!从传统上来讲,我们称之为“儒家”或“孔孟之道”。 既然有“家”,自然就有“族”。这个家族就是“孔门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端木赐(子贡)、冉有、季路、颜回。这十个人,再加上孔子和孟子,被后世并称为“孔孟”。 “五经”之中,《周易》博大精深,玄妙难明,被道教奉为“大道之源”;《尚书》文字古奥,记载了帝尧以来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谈,被孔子评价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后世也称其为“史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三百多首诗歌,被孔子评价为“不学《诗》,无以言”,后代诗人们更是尊其为上古文化的高峰之一;《礼记》则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被宋代朱熹列为“四书”之一;《乐经》失传,只剩下一部分,在汉代被并入《礼记》中;至于《春秋》,本来只有鲁国史官所作的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删订后,成为一代儒者的经典。

这些著作,都是儒家传承的重要典籍。而它们形成的年代,大多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称该时期的儒家学者为“先秦儒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了孔子和孟子之外,还有子思(孔子之子孔鲤)和荀子。他们所传承的学问,被后人通称为“儒学术数”。 那么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推崇的儒家是不是前代的儒术呢?不是!汉儒不仅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某些精神,还融入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其他的因素。他们所继承的儒家经典与先秦时期相比,也有所增减。汉宣帝时,诏令天下郡国都立文学祭酒,专掌经书之事。汉代的经学,由此而盛。

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儒生们也四处避难,以《春秋》学著称的公孙林,就带着弟子移居辽西,“传授《春秋》。自魏、晋以后,《春秋》之学,代有传人”。从此《春秋》学一脉相承,传到今天。 汉儒经学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标志——章句之学的出现。什么叫章句之学呢?原来,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人提出了“五经”的说法,即《诗》、《书》、《礼》、《乐》、《春秋》都有“经”,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注解。汉宣帝时,京房受命作注,因汉帝不喜,终未得用。后来,郑玄遍注群经,才把“五经”统一成了有注解的经典。 然而,注释经典的学问,并非只是填平补齐的工作。郑玄的注释,虽然统一了“五经”,却带来了新的问题——“诂训之学”。什么是“诂训之学”呢?简单地说,就是在注解经典之际,增加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经典的含义更加丰富了,但也导致了理解的差异性。随着“诂训之学”在民间的盛行,人们对于经文的理解,出现了“一家之言”的局面。

汉代的儒者们,面对民间“一家之言”的兴盛,深感痛心疾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他们认为,原因是人们在研习经典之时,忽视了章句。什么是章句呢?那就是经典的内容与篇目。一个篇章一句一章节的划分,在汉代是有一定标准的。如果只重解说,不察章句,那就是“舍本求末”。于是,他们从研究章句开始,来寻求解读经典的门径。就这样,章句之学成为了两汉经学的主流。

柏丽媛柏丽媛优质答主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五种元素,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性认知。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阴阳消长规律:阳极盛则阴衰,阳微则阴盛 (冬至一阳生) 阴阳互补规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需要双方配合才能成其大。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泰”与“否”两个卦没有配阴爻;其余的都是阴中有阳或阳中有阴。 “坤”在上卦,有阳气上升之象。下卦“震”为雷,又是震动之义。两者结合表示阳气在地下积蓄而欲破土而出之意象。 以上都是我在学习易学时的一些理解,不一定正确。还请指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