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负债表怎么看?
资产负债表的阅读与分析应该从资产负债表的组成开始 资产负债表由资产(Assets)、负债(Liabilities)和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三部分构成,在阅读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下内容: 一、资产的阅读与分析 从资产负债表的要素上看,资产端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端包括应付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以及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并不是每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包括以上所有的项目,但无论包括还是不包括,其内容的排列顺序都不会改变。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些项目的含义,并根据公司的披露去进行相应的判断,就可以了。 具体分析时,可以采用结构法和比率法。
结构法是指通过计算各种资金的占全部资金的比重,来了解公司资金的构成情况,通常有“两金”比例和“两险”比例的计算。 比率法则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数额加以比较,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值,以此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评价。常用的指标主要有:
1.流动性比率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2.偿债能力比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100%
3.盈利能力比率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费用)/平均总资产×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4.经营效率比率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100%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100%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进行编制的。一份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应包括报表的名称、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单位的名称、编制报表的日期、货币计量单位、报表的编号以及报表的各项目及其金额。
在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表采用左右平衡式的格式,左侧是“资产”各项目按其流动性进行排列,流动性大的靠前,流动性小的靠后;右侧是“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按其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到期日近的靠前,到期日远的靠后。由于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编制的,因此左右两方的合计数必然相等。
在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中,除了分别由若干小项目组成外,大项目和小项目中,都有“本年年末数”和“上年年末数”。其中“本年年末数”是根据本期经营期间的账户记录所计算的结果填列的,它反映企业本期期末的财务状况;“上年年末数”应根据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本年年末数”直接填列。通过这两个数字的比较,可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在看企业资产负债表时,要关注几个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它表明企业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证。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需要注意的是,流动比率过低,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很低,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和财务状况恶化,但是流动比率也非越高越好,因为流动比率过高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拥有过多的存货或现金,即有可能出现资金利用不充分或存货过多而积压的情况。一般公认,流动比率在2~2.5之间为适宜。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计算速动比率时,分子除了现金、短期投资以及应收账款等易于变现的流动资产外,流动资产中的其他流动资产如存货、待摊费用,应当排除在外,因为有的存货可能已经损坏,账面存货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差距,还有的存货可能已经抵押给债权人,并不完全具有变现能力;待摊费用一般不能变现。速动比率一般应以100%为适宜,即速动资产应该与流动负债大体相等。
3.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总资产×100%。固定资产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越多,企业的资本化程度也就越高。该比率是衡量资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比率较低,例如只有20%~30%,表示企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比率较高,例如50%~60%,甚至更高,表示企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一般而言,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钢铁企业、石油化工企业、铁路运输企业,技术更新速度比较慢,经营比较稳定,盈利的波动也较小,但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加工业、餐饮娱乐业、零售业,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经营的波动也比较大,盈利的波动也较大。 以上只是一些比较常用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其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