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鞠馨锐鞠馨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它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而每一个元素都有它的阳属性(阳性、干燥)和阴属性(阴性、湿润);因此五行既包含了相生关系又包含了相克关系,如金生水是因为金的肃杀特质使水生木同时带有润泽特性,这是相生的含义;而金克木是因为木具有生发特性,正是这种生发特性影响了金固收的特性,形成了金克木的关系,所以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既生又克。

后来周礼中补充了“王制五行”,即士农工商宫,对应五行中是木火金水土,其中只有“商”属水。因为土在中间,有木火金水四大行在其两边,所以土是至纯至静的。“工”五行属金,但为柔金,性质偏凉。“宫”五行属土,但为湿土,具有养木功能。

东汉郑玄在注《周易》时引入了“纳音五行”,就是把人的出生年份分配到五行之中,作为每年每年的五行归属依据:甲乙寅卯属木,丙丁巳午属火,戊己辰戌丑未属土,庚辛申酉属金,壬癸亥子属水。这样就把每一个人分配到了五个不同的五行阵营,从而定出了每个人的命运走势。 随着道学的传入,人们接受了“天干地支”这一纪年符号后,又在干支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甲子纳音”之法,其原理就是天干地支的五行性质。具体推算方法相当复杂,这里不再累赘。

总之在现代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这种源自于春秋战国的原始阴阳五行说已经没落,被现代科学所证明的物质五行理论所代替,但这种传统却传承了下来,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水问天水问天优质答主

五行,又名五行,中国哲学的一套术语,包括有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世界是从混沌之气中产生的,而混沌之气演化为阴阳,再进一步分化为五行。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所谓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简记:生为顺时针,克为逆时针)。五行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医学、文化、哲学等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系统有着深刻影响,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科学、哲学及社会科学所不可缺的学说。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尚书·甘誓中所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洪范》认为 “五行”这种特性,“庶徵”有十,分为“曰肃、时雍”,“曰艾、时阜”等五对。而真正阐述五行的规律和原理,则是数百年后的《易传》、《礼记·月令》、董仲舒《春秋繁露》、《论衡》等著作中。《尚书·洪范》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段文字,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对五行的最初认识。《白虎通·五行篇》称:“五行者何谓也?谓阴阳伏旅,共相一周也。五行谓水火木金土也。水火曰阴阳,木金曰少阳太阴,土得其中和,名曰黄气。以生时行,佐佐相成。土,万物之元也;火;炎上之气也;木、曲直之气也;金、润下之气也;土、敦阜之气也。” 东汉许慎《说文》“五行,水火木金土也,水火相恶(排斥)而相济,金木相揉(制约)而相成,土平之也。” 现在普遍认为五行说来自古人对“五材”的认识,所以从西周开始,“五行”一词便成为物质的五种属性的总称,并用它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杂志一》:“世间丝、麻、毛、羽,因气而坏,灰、土、沙、石,因水而坏,惟有五金不坏。旧说云:‘土、石、草、木有性,金银、铜、铁、锡亦有性。’此说甚通。人之寿夭,殊有相去十倍者……至于他物亦然。凡有形之物,莫不有性。唯此五金性最刚,故不为化物所动”。 在中国古代,“五行”作为世界本源的一种假设,与现代西方科学的元素表及无机化学的原子结构图有相通的地方,但“五行”的研究方法并不是科学实验和科学观测,而是根据“天、地、人”谐调一致的“天人感应”思想,并且认为各种元素(“五行”)的性质,来源于各种具体事物的性质。 “五行”假设的提出及其元素的选定,与上古的农业文明及原始宗教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在中原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土”对生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该地区水资源不足,对水的重视程度也十分明显;至于其他如木、金、火等元素,则与农业文明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居住环境、饮食结构及原始图腾文化有关。“五行”中虽然有“金”行,然而中国(特别是中原文明)的工业化很晚,金属冶炼和金属工具技术的发展不及铁器出现后向外传播得迅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