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东朝西五行属什么?
古人建房多坐北朝南,是因为北方寒冷,太阳由东北升起向西降落,坐北朝南房屋可以享受到更多阳光;南方温暖地区就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可以大胆的坐南朝北或坐西朝东,甚至盖一个十字街口的房屋都没有问题。 五行学说兴起于先秦,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北斗七星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完整的星图,知道如何找到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从而确定了“子午流注”的规律(此规律被现代物理学命名为“地球自转”)。
《周礼》中记载的“土圭测景”就是利用“土圭”来测量日影长度以确定节气的方法,而用“土圭”测出来的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就是一个周天度数,将这一过程重复进行就可以将北斗七星与二十四节气重新标定出来。
从周秦到两汉,人们已经掌握了“土圭测景”的原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西汉初期就已经能够较为精准的测定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精确度达到了1/20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土圭”仪轨。 汉代的“土圭”测影方法为后代所沿袭,隋代著名学者何承天就根据“土圭”所定的二十四节气写出了《元嘉历》。直至清代中叶,西方天文知识传入中国后,我国历代正史中最权威的天文学著作——《仪象考成》仍采用“土圭”测影的方法确立二十四节气。 随着“土圭测影”确定的二十四节气被写入正史,它的起源问题也逐渐明晰起来。
东汉王充在《论衡•难岁》中指出:“土圭测日景,正朝夕也。”明确指出了“土圭测影”用于测定正午和黎明、黄昏的时刻。唐代的李淳风在其编撰的《乙巳占》中也引用了王充的话作为序言,说明“土圭”测影确实源自于战国时期。